线上炒股配资_在线炒股配资_炒股配资公司-服务好的线上配资 心香一瓣:忆李智同志
你的位置:线上炒股配资_在线炒股配资_炒股配资公司 > 炒股配资公司 > 服务好的线上配资 心香一瓣:忆李智同志
服务好的线上配资 心香一瓣:忆李智同志
发布日期:2024-07-23 17:41    点击次数:69

服务好的线上配资 心香一瓣:忆李智同志

编者按:服务好的线上配资

因为翻阅、整理省研究会(福建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会刊《通讯》的缘故,最近,接触到了几篇怀念原省研究会副会长李智同志服务好的线上配资的文章,现整成一个专辑呈现给本会会员及广大读者,感谢一直以来的关注与阅读。

女儿的思念

作者:李 妮

我们敬爱的父亲李智带着对生命的眷念、对战胜病痛的期待,离开了我们。从确诊到离世的8个月中,他一直积极配合治疗,用坚强的意志面对疾病。他阅读治疗疾病的相关书籍,调整最好的心态和状态与疾病抗争;他会仔细询问每一次检查结果,慎重查找药品说明和注意事项,对中西医治疗充满信心与执着;他还非常尊重医护人员,体谅她们的辛劳。最后,他在遗言中告诉单位同事和家人:“死,是大自然的规律,是正常的生命现象,不要看得太重!”这简单的话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与豁达,在病榻上他是个虚弱的病人,在精神上他却是一个勇敢的战士。

在我们心中,父亲乐观、开朗,是一个勤奋、正直、严于律己、光明磊落、公而忘私的人,他对工作严谨细致,极端的负责。从小,他给我们最多的印象就是频繁出差,深夜伏案撰写材料的背影。他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市、县。工作就是他的爱好,直到去年生病之前,他依然参与组织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和客家杂志的活动,亲自审阅、编写材料,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以工作为重的人。“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是父亲一生的精神追求和真实写照。

他热爱家庭,认真履行作为家长、爱人、父亲的责任,他跟妈妈一辈子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他是全家唯一的男性,是家里的党代表,是我们姐妹三人生活、工作、学习的指导者。小时我们觉得他是严父,家教严格,总是告诫我们凡事都要认真,为人谦虚,诚实做人,诚恳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我们更觉得他是慈父,在他眼里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家庭,发挥出聪明才智,就是成功和幸福。

父亲生病住院期间,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给予他很好的医疗救治,省委办公厅、党史办、总院的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多次前来探望,使父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深刻感受到真挚的友情、亲情,给他强大的心理支持和安慰,使我们在万分悲痛之余感到十分欣慰。在此,我代表全家及亲友向关心我父亲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悲痛之余又感到安慰的是,父亲这一生有他为之热爱的事业,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有这么多关心、敬重他的朋友,他走完了他的生命之路,没有太多的遗憾。父亲选择平静地离开,没有留给我们生死诀别时刻的巨痛,所以,我们也希望前来送他的各位领导和亲朋好友也不要带着悲哀走,请带着对他美好的回忆和怀念,各自珍重,健康快乐地生活。

亲爱的爸爸,您安息吧!

①作者介绍:李妮,李智同志的大女儿,供职于900医院,大校军衔。这是她在其父亲追悼会上的发言。

②文章出处:

本会会刊《通讯》2010年第3期(总第49期);

悼李智

作者:杨涛

李智同志走了,2010年5月29日傍晚,他永远地离开我们了。一个多月来,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他和我们聊天、讨论工作、一起吃饭的音容笑貌,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往事历历,鲜活而充满情谊,仿佛都在昨天。我最难忘的是5月17日上午,我和老伴一起到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病房去看望他,因为他的病灶已从肝转移到肺,呼吸不畅,说话困难,他躺着轻轻握着我的手,低沉地说:“老杨,大庄,谢谢你们!”他大概意识到我们兄弟似的友谊要终结了,我们要永别了,说完,一颗伤感的泪珠缓慢地从眼角滚落下来。这就是他生前和我最后的握别。这情景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永远留在我心中。

我和李智虽然都是大埔老乡,都是闽粤赣边区出来的干部,都是1949年6月闽西起义时从粤东韩江干校调到福建工作的,而且,建国后很长时间我们俩都在省直机关工作,但是,我们直到1993年才见面认识,真是相见恨晚!

1993年9月,在伍洪祥、王直、熊兆仁等几位闽西老领导、老将军的支持下,福建客家学会正式成立。我刚从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被选为首届会长,时任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李智等人被选为副会长,我们才第一次握手。我才知道他曾经在龙岩地委、省委党校、省委政研室工作过。此后,我们常在省客家学会会议上见面,虽然接触不多,但我已感觉到他和霭可亲,笑容可掬,坦诚直率,善于思考,而且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文字水平。因此,我在学会中非常尊重他、倚重他,很多问题都请教他,很多工作都请他负责,他也乐于接受和帮忙,我们开始成为知心的朋友。

1996年1月,福建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正式成立,原闽粤赣边区党委书记、边纵政委、福建省省长魏金水同志已去世,因此,大家推举他的夫人、原福建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张昭娣同志为会长,我和李智等11人被选为副会长。召开成立大会那天,省委书记贾庆林同志亲自出席,我在贵宾室接待他。后来李智同志进来,我向贾书记介绍他,贾书记笑笑说:“老李我熟悉,都是省委办公厅的,能干的,你们要好好合作!”贾书记这几句话,使我对李智同志的才能更深信不疑。

从此,我和李智就在两个群众团体中合作共事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担任省客家学会会长期间,最困难的事是主办《客家》杂志(季刊)。由于没有刊号又缺乏经费,停停打打,换了几任主编。我兼任社长,经常为此伤透脑筋。1997年,原任主编又办不下去了,眼看又要停刊,这时,我硬着头皮请求李智出来挽救危局,请他担任副社长兼主编。他十分支持,二话没说,顶着困难上。我们一边筹集经费,一边组稿,亲密合作,同甘共苦,不拿一分报酬。因为他曾经担任过省委《党史月刊》主编,具有丰富的经验,在他的主持下,《客家》杂志不但没有停刊,而且编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学术论文和有声有色的专栏,把刊物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98年,《客家》杂志终于拿到了正式刊号,被批准对海内外公开发行,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此事使我深深体会到李智同志是一位能够同舟共济、鼎力相助的合作伙伴。

2000年,因张昭娣同志已去世,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换届选我为会长,李智同志仍任副会长。此时,我已辞去省客家学会会长职务。因此,我和李智同志的交往主要是在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的工作中。

因为李智同志离休前担任省委党史顾问和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他对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的工作可说驾轻就熟,所以,我们省研究会会长分工,就把主要的工作:研究工作和《通讯》交给他负责。他的责任心很强,每年年末我们研究一年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计划时,他都会系统地提出对研究工作和《通讯》编辑工作的意见,实际上就把我们的主要工作都说到了。我每年在迎春大会上作的工作报告主要就是根据他讲的意见写的。我每次写完都要送给他阅改,他总是谦虚地说:“不要,不要”。他好就好在我坚持送给他,他还是对我不客气地用红笔修改。每次我从他的修改中都可以看出他的真知灼见,体会到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对我的真心实意。他的确是我一生遇到的不可多得的得力副手和知心朋友。

李智(右2)同其他同志与杨成武将军(中)的合影;

2004年,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准备换届,我已年满75岁,真心希望退下来当个顾问,想让李智同志接替会长,因为他比我小四岁,对革命史研究工作熟门熟路,又长期在省委机关工作,人脉也熟,又有领导能力,因此,我找他推心置腹地谈我的想法。不料他竟坚决反对,斩钉截铁地说:“你干,我跟着你干;你退,我也退。”后来,我又请张狄等同志和他谈,也没谈通。所以,2005年换届我只好继续留任。从这件事使我想到,李智同志有一种脾气,有一种性格,他认准的事情,有时很不好转弯。但是,常常又使我从这里看到他对真理的执着和坚守,对同志的友谊和真情,令人敬佩。

2006年,省研究会成立10周年,我们在研究如何开展纪念活动时,李智同志建议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闽粤赣边纵老战友张克辉同志写信,请他们发贺信,如果他们能这样做,不但提高了我们纪念活动的规格,更重要的是对全体闽粤赣边老战士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的一席话真是语惊四座,大家非常赞成并一致推举由他起草贺信初稿。他义不容辞,也不负众望。信寄出后很快就收到贾庆林、张克辉同志对闽粤赣边区、对省研究会高度评价且热情洋溢的贺信。跟着,省委书记卢展工也发来贺信。这三封贺信给我们极大鼓舞,使我们省研究会成立10周年纪念活动一路绿灯,大放异彩。李智同志功不可没。

2007 年秋,省客家学会更名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后举行换届,原省委副书记、全国政协侨台委副主任林开钦同志拟出任会长。他到我家动员我出任第二会长,我竭力推辞未果,盛情难却,只好应允下来,但我提出要再把李智同志请出来担任副会长。开钦同志接受了,后来李智同志也不能不出来了。他打电话用客家话骂我:“你呀,非得把我和你绑在一起跳河呀!”我笑笑说:“我们俩是绑在一起的蚂蚱。”

2008 年春,省研究会开始研究2009年1月举行闽粤赣边纵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问题。5月,李智虽然身体不太好,但还是和我、黄杰等同志一起赴汕头、梅州、大埔联络各地闽粤赣边区老战士联谊会,准备共同举办纪念活动。当我们的车子从梅州到大埔经过赤水时,李智同志告诉我前面不远就是他的家乡,我一听立即叫停车,让李智回家看看老母亲。然而,他怕耽误我们的行程,无论如何不肯停。我说:“老李呀,我们都七、八十岁了,还有多少机会能回老家看看呀?你是不是要学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他笑笑说:“那里,那里,我没有那么伟大。”李智同志是一位严于律已、很不考虑个人利益的人。在省研究会,一开始他就竭力赞成工作人员尽义务,不拿补贴,十数年如一日。在省客联会,有时发给他的补贴他也不领。

由于情况变化,省委一直没有批复我们举行60周年纪念活动的报告,时间紧迫,我们很急。因此,2008年12月22日晚,省委领导约我们面谈。那晚天气特冷,李智同志身体不好,穿着很厚的外衣,还戴着瓜皮帽和我、黄杰一起到省委办公厅。我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离休以后从来还没有这么冷的晚上出来工作过,所以,省委领导同志对我们的精神也非常感动。他听完我们的汇报后,同意我们的要求,希望我们另打一个报告给省委办公厅审批。我们下楼后,李智同志说:“趁热打铁,晚上在这里就把报告写好。”他对办公厅机关比较熟悉,立即找了一个地方,我们三个人坐下来,边说边写,很快就写好了,第二天就上报了。我真佩服他始终保持着老干部那种革命精神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2009年夏,省委计划9月下旬召开福建解放60周年纪念大会,安排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在大会发言。我们公推李智同志起草发言稿并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李智同志冒着酷暑,不惮其烦,认真负责,反复修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9月26日召开纪念大会,李智和我、黄杰三人代表闽粤赣边区老同志上台接受省领导授予福建解放60周年纪念章。随后,我上台作大会发言。我讲完刚回到座位,座旁一位领导同志悄悄对我说:“你的发言好,闽粤赣边区的历史功绩讲了,贡献讲了,边区人民作出的牺牲也讲了,简明扼要,好,好!”我说:“是李智同志起草的。”他点点头说:“李智是党史专家呀!”一个月后,又有一位领导同志对我说:“你的发言在《福建日报》刊登后,在龙岩反映很好!”我还是说:“是李智起草的。”他说:“主要是闽粤赣边区的功绩伟大。”我点头赞成他的说法,但李智同志写这篇发言确实花了很大心血,确实写得好。不仅这个,他在闽粤赣边纵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主题发言《闽粤赣边纵队的胜利历程》,各方面反映也是很好的。他这个人有一个特点,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尽力做好。

2009年10月,为了纪念闽粤赣边纵成立60周年和闽粤赣苏区特委成立80周年,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打算联合闽粤两省13个闽粤赣边区研究会和老战士联谊会编辑《闽粤赣边区的历史丰碑》画册。讨论会上,李智同志说:“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福建革命史画集》,是省委组织领导搞的,前后编了十几年才出版。反映闽粤赣边区的画册应该由三省省委合作来搞,我们这个群众团体恐怕搞不起来,这个担子太重了。”但是,经过常务理事会反复讨论、最后决定上马以后,李智同志毅然承担了画册编委会副主任兼主编的重任,并利用他的影响,聘请省委党史研究室和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同志负责编辑工作。不久,他病重住院,卧床不起,但我每次和他打电话或到医院探望,他都挂念画册编辑工作。我告诉他,编辑组四次到汕头、梅州、大埔和龙、厦、漳、泉及江西寻邬等地采访、收集资料,他欣喜地微笑,叮嘱我:“闽粤赣边区的创建最早是从广东开始的,初期的领导是从广东过来的,农民暴动也是广东先搞起来的。解放战争时期,闽粤赣边区党委提出和执行的战略方针是‘先粤东,后闽西南’,广东大埔是闽粤赣边纵的诞生地,因此,在画册的内容编排上,一定要重视广东的份量。”我看他讲话很费劲,声音很低,断断续续,一直点头说:“知道,知道,你放心,我们会尽力的,你要多保重。”李智的这些话现在已经成为画册编辑的指导思想。这些话是他对我们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工作的最后一次关怀和嘱托,也是他革命生涯的最后一个句号。十二天以后,李智同志与世长辞!

李智同志,安息吧!

2010年7月16日

作者介绍:

杨涛,原名杨文光,广东大埔人,1929年7月出生,1947年秋百侯中学毕业考入国立厦门大学,1948年7月参加中共厦门城工部地下党组织,1949年2月进入闽粤赣边游击区,在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联合司令部工作。建国后在福州军区政治部联络部、省林业厅等单位工作,1984年后任福建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省第六届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省社会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委,省客家学会会长,省客家研究联谊会执行会长,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会长。晚年除出版自传体回忆录《不信东风唤不回~六十年回眸》外,还陆续出版了三本书,分别是:《走笔留痕~一个革命者的文笔生涯拾遗》《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杨涛庄剑华结婚67周年纪念影集》。

2009年,省研究会主要领导和王直将军(中)的合影,其中:李智(左1),黄杰(左2),杨涛(作者,右2),肖英祥(右1)

②文章出处:

本会会刊《通讯》2010年第3期(总第49期);

怀念李智同志

作者:刘国梁

去年夏末,惊悉原福建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副会李智同志谢世,痛了一阵后,心中浮起对他的无限怀念。

我和李智同志相识是在1949年岁末。当时他在《新闽西报》社电台任译报员,我则被中共闽西地委常委、宣传部长兼闽西公学副校长、《新闽西报》社长谢毕真同志派去报社当校对员。新中国成立之初,科学技术还相当落后,报社的电台是原《闽西报》留下来的破旧电台,收报员靠耳听“嘀滴…嗒嗒…”或长或短的电传声记录下阿拉伯字数码。译电员则将数码译成繁体汉字交到编辑手里编发稿件,稿件在印刷厂经检字工人用铅字排好版之后,校对员就先看小样,校正其中错字、别字、漏字后,才拼成整版的大样,请编辑过目,最后由总编拍板付印。于是,校对员和译电员便成了经常打交道的工作搭挡。我到报社之前,在闽西公学文教班学习。我的学历是简易师范四年制本科毕业,任教两年后到普师二年级插班续学。李智只读了初中,学历、经历比我浅些,加上我大他4岁,每次打交道,他都谦逊地叫我“同志哥”,并拿出电报号码本子,查对是否译错。若是译错,马上改正过来。他总是说:“同志哥,好在你发现了问题。要不然差错出现在明天的报纸上,被读者指出,被工作认真的谢部长知道了,我们就会挨批哟。”当时报社和邻近的新华书店、省总工会驻龙岩地区办事处、卷烟厂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合在一起,成立一个团支部,我被选为团支部书记。李智是报社入团较早的老团员。我考虑到各单位青年多而团员却很少,便要求老团员认真对团外青年做政治思想工作,积极发展一批新团员。李智主动承担起对报社印刷厂青年工人的培养发展工作,和我一起共同介绍了好几位先进青年工人入团。那些青年工人入团后都表现很好。后来,有2人被保送去工农速成中学深造,毕业后都当了干部,留在报社印刷厂的青工,多人被评为劳模或先进生产者。

在龙岩时期的合影,后排右一为李智同志。(照片由本文作者刘国梁的儿子刘奋宇提供)

两年后,报纸由只登新华社电讯的日报改为以面向农村读者为主的《闽西人民报》三日刊,电台撤消,人员被分散,李智被调去地委宣传部当干事。不久,又被地委书记李敏唐调去当秘书。我则留在报社,由校对改当编辑(外出采访则为记者),并被省华侨事务委员会聘为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的通讯员。1954年5月,龙岩修建的汤侯渠竣工,解决了曹溪一带大片旱田的灌溉,我采写的消息登在《福建日报》一版头条上。李智见了我忙夸赞说:“同志哥,你写的报道登上《福建日报》头版头条了,写得很不错。老弟真羡慕你啊。”我说:“当记者就得写新闻,登报是常事、小事。你被李书记调去身边当秘书,前程似锦,才值得大家羡慕呢。”后来,他因工作勤恳,人际和谐,果然一帆风顺,不断上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省、地、县三级党史工作机构陆续成立,我被调到龙岩地委党史征集研究委员会任副主任。主任由地委副书记邱锦才(原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联合司令部司令员)兼任,所以,省里开党史工作会议,多派我去出席。那时,李智在省委调研室任处长。我于会前会后抽空去工作过的省委宣传部看望老同事、去省委办公厅看望何若人秘书长(他是我在宣传部工作时的老首长),常常遇见他。每次见了,他总象从前一样亲热地叫我:“同志哥”。九十年代我离休后,因胞弟在新华社福建分社工作,还常常会去福州。其时,李智同志已是省委党史研究室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是我的顶头上司了。然而,他还是象以前一样尊重别人,严待自己。有一次,我到省委党史研究室去看他,尊称他“李主任”,他总是谦逊地说:“别叫我的官衔呀,我们是老同事,就叫我‘老李,老伙计吧’。”接着,他就向在场的同志介绍:“这位是龙岩地委党史研究室的老主任刘国梁同志,我们省的党史老专家。我们的《福建党史月刊》和《福建日报》曾经发表过他不少大作哩。”我听得不好意思,只好说:“老伙计,别给我瞎吹捧啦。”

去年初,我还在主编《鹭涛》时,收到李智寄来题为《闽粤赣边区纵队的胜利历程》的文章。文章近5千字。分:“一、拉开解放战争时期的游击战序幕;二、粉碎闽粤两省国民党的‘清剿’;三、解放边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三个部分,内容十分翔实,很有史料价值,正好作为纪念闽粤赣边纵队成立60周年开辟专栏的文章。全国解放前夕,他曾在中共闽粤赣边区韩东地委办的韩江干校学习,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陈年记忆,他把“闽粤赣边纵队”笔误成“闽粤赣边区纵队。”我看完来稿,决定把他标题和文中笔误的“区”字删除,并对一些段落的文字作了精简。文章在去年3月出版的《鹭涛》刊出后,李智同志不但没有怨我对他稿件作了删改,还在电话中对张会长和编委们表示感谢。足见他是多么虚怀若谷。

李智同志虽然走了,我永远怀念他!

(2010 年9月)

①作者介绍:

南方消费升级混合A为混合型-偏股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该基金资产配置:股票占净值比92.56%,债券占净值比5.39%,现金占净值比0.5%。基金十大重仓股如下:

刘国梁,笔名刘镰,1929年生,福建上杭人。闽西作家、党史专家。1961年加入中国作协福建分会,曾任闽西作协副主席。离休前担任中共龙岩地委(后改市委)党史征委会副主任,副编审职称。2015年7月病逝。

刘国梁 同志

②文章出处:

本会会刊《通讯》2011年第1期(总第51期);

李智同志生平简介:

李智(1933.08--2010.05.29),男,1933年8月生于广东省大埔县,1949年4月入伍,5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李智同志入伍后参加中共闽粤赣边区韩东地委韩江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后任闽粤赣边纵队政工团民运组织员、中共闽西地委《汀潮报》电台译报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闽西报》《龙岩电讯》收、译报员,《闽西人民报》校对员,中共龙岩地委宣传部干事、代秘书,中共龙岩地委办公室秘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秘书、辅导员、资料员,中共龙岩地委办公室秘书,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部办公室副科长。“文革”后期下放龙岩庙前电厂蹲点,1971年5月调福建省革命委员会五七干校政工组工作,后历任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农业局政策组干部,中共福建省委调查研究室(后改称政策研究室)编辑资料处副处长、理论政文处处长、科教文处处长、协调处处长,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1994年11月离休。

李智同志16岁参加革命,建国初期就到福建工作。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他爱学习,肯钻研,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认真执行政策,始终坚持原则。无论是在龙岩地委担任收译报员、校对员、干事、秘书工作,还是身处省直机关领导岗位,他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注重把长期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运用在推动实际工作的实践中。

李智同志担任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期间,勤于创新,宽于待人,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他重视发展,特别注重加强队伍建设,首次从大学毕业生中广招青年人才并加大力度培养,为党史队伍的薪火相传殚精竭虑。他工作作风踏实,经常深入基层检查和指导党史工作,为发展和繁荣福建党史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任期间,他领导完成了《中共福建地方党史》第一卷的编撰工作,受到省委和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高度评价。他参与组织了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和回忆录编撰工作,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和组织的好评。在具体负责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前期筹备工作期间,他的足迹遍及全省各地。离休后,他还担任福建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客家联谊会副会长等职,仍然关心和支持党史和社会文化事业,继续发挥光和热。

李智同志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关心基层,深得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0年5月29日19时03分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逝世,享年77岁。

李智同志

李智同志省委省研究会粤赣边区发布于:福建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资讯